目前,我们『把盏堂』共烧制了四窑的柴烧建盏,再加上此前的数次柴烧试验,已经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柴烧建盏的“入窑一色、出窑万彩”。
“出窑万彩”,是柴烧建盏的最大魅力,同样也是其烧成难度的体现。任意一个柴烧盏,都是“无双”、“无对”的。建盏在同一窑内,釉色变化都极其夸张,哪怕是装在同一匣钵内的盏,其釉色可能出现天差地别。

柴烧建盏四窑的典型釉色品种
分别为:黑釉、兔毫、银蓝毫、油滴、酱釉、柿红、灰被、“虹”灰被、“鳝皮”灰被
不仅是我们的柴烧盏,宋代建窑在龙窑烧制的建盏也是如此。这一点,我们从建窑遗址残片便可窥得一斑。宋代建盏无论是黑釉、兔毫、油滴、曜变,还是杂色釉,在任意一个釉色品种内,盏的釉色变化都是连绵不断的。

宋代建窑的典型釉色品种

日本所藏的三曜变、及我国仅有的残片
如此丰富的釉色变化,使得建盏的釉色品种几乎难以分类,从而导致了名目繁多、花样百出的釉色名称,哪怕是古陶瓷专家、学者都难以下手,他们对建盏都有自己不同的釉色分类和称谓。
因此,已有建盏的专业书籍,也都没有系统地去论及建盏的釉色品种和分类。
宋代建窑的典型兔毫品种
然而,宋代建窑建盏都是同施一种釉水,即是“入窑一色”,“万彩”是“窑变”所产生的,而不是由于通过不同窑位施与不同釉水所产生的(明清时期,景德镇窑的“一窑万彩”便是通过不同釉色的色釉所出的)。
建盏的釉是窑变釉,在柴烧窑内,不同窑位的温度、气氛、升温速率、保温时间都有所区别,这导致同一柴烧窑内的同一釉水,会产生“万彩”的釉色。

宋代建盏釉层的主要化学组分,共36件
宋代建窑残片的釉层化学组分测试(上表),表明:宋代建窑的黑釉、兔毫、油滴,用的同一种釉方。
上表中,尽管残片釉层主要成分(SiO2、Al2O3、Fe2O3)的含量并未完全一致,但其原因是:
-
在缺乏有效的科学测量手段,宋代窑工在釉药配制过程中,原料难以做到完全一致,尤其草木灰的使用;
-
不同草木、季节、地区,草木灰的成分是不一样的,在大规模生产下,草木灰的用量多时,成分均一更是难以保证;
(注:一吨木柴烧烬、可入釉的草木灰不足2公斤;宋代建窑的龙窑装窑量高达几万至十几万)
与宋代建窑一样,我们这四窑用的也是同一种釉水,并且烧制出了黑釉、兔毫、油滴,以及其他杂色釉。由这四窑的实践,我们证实了:
选择合适的釉方,在柴烧窑内,可以通过同种釉水烧出黑釉、兔毫、油滴等宋代建窑建盏的常见釉色。
但是,我们四窑出的釉色种类仅仅是宋代建窑的九牛一毛。宋代建窑的釉色之丰富,可以通过文中二图(“典型兔毫品种”和“典型油滴品种”)便可体现。
宋代建窑的典型油滴品种
柴烧建盏即是“入窑一色”,那么为什么能够“出窑万彩”呢?
1、建盏属窑变釉
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,是窑变釉最本质的特征。“窑变”,即是在窑内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,在出窑之前,即是有经验也无法准确判断这一窑的釉色。除了建窑建盏外,宋代八大窑系中著名的窑变釉还有钧窑和吉州窑。

同一匣钵内的建盏釉色(第一窑)
“窑变”,并不是同一釉水烧出多种釉色就可以称为“窑变”,而必须是在釉药成熟温度(烧成温度)范围内,该釉水可以烧出多种完全不同的釉色及斑纹效果,并且在同种釉色范畴内,釉色还能够发生渐进的连续变化,从而出现“万彩”的釉色效果。
窑变,意味着“万彩”的同时,还有“一窑无双”、“一窑无对”的效果。就好比如柴烧建盏一般,一窑内绝无可能出现两件一模一样的建盏。
2、柴烧窑内的温度、气氛不均
气窑、电窑的窑内温差一般在十几到几十度之间;窑内气氛虽有不同,但变化不大,都是呈一致的还原、氧化或中性气氛,仅是在强弱上有所差异。
然而,柴烧窑内的温度落差最少都会在100℃以上,一般高达200℃、甚至300℃。同时,柴烧窑内的气氛变化比温差更为剧烈,窑内可以同时存在还原、氧化两种气氛,并且这两种气氛还会随投柴量、投柴频次,在不同窑位发生流转。

每轮投柴,窑火历经的变化
柴烧窑的每轮投柴中,窑室内的窑火将发生①→④的变化,如上图所示:投柴后,燃烧室的木柴猛烈燃烧,火焰非常长,冲出烟囱;而后燃烧室逐渐烧空,火焰变短,直至内缩至燃烧室;再继续下一轮投柴。

投柴后,烟囱冒出的火焰
每轮投柴中,②至④窑室内的温度、气氛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。以窑室前端为例,温度会出现让人难以理解的变化:降低→升高→降低→升高。而我们一次柴烧建盏的烧成时间至少30个小时,若平均5分钟投柴一次,那么窑火便需要历经上图所示的360轮的变化。
也就是说每一个匣钵内的建盏,也要历经360轮,若每轮历经4次不同窑火,就需要历经1240次的窑火变化。

开窑后的匣钵(第一窑)
从该图,可清晰见到匣钵表面上的火痕
再算上投柴数量、投柴频次、以及其他烧窑方式的改变,我们就完全不难想象柴烧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变化是何等剧烈。这样也就不难理解,每一个匣钵、每一个盏都自己独特的窑火历练,“一万个建盏就有一万个釉色”。
3、独有的“柴火氛围”
除了温度、气氛的不均与变化,柴烧窑还一个气窑、电窑不可能出现因素:柴火。木柴,不仅与气、电一样为窑内供给热量,而且还有二者所没有的“柴火氛围”。

燃烧室内的窑火
木柴含有钾、钠、钙、镁、铁等微量的金属元素,这些微量的金属元素会随窑火弥漫整个窑室,并通过缝隙进入匣钵之内,与建盏的釉面发生微妙的反应,将釉色幻化出更多的变化。
这种“柴火氛围”,是柴烧窑独有的!

经历过电窑开窑过程的朋友,就会看到,尽管窑内建盏的斑纹和釉色会有所不同,但是却是一致的,变化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,即可以非常容易区分:两个不同建盏是否为同种釉水。
而柴烧建盏的“出窑万彩”,是会让你无法相信这“万彩”釉色是出自同一釉水。
(本文为『把盏堂』原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