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大家分享一下,小堂最近烧制出的兔毫试验小样。小样的口径为8cm,高为3.6cm,请欣赏!
阴天自然光下拍摄
手机曝光下拍摄
该釉方采用是古代最常用的“灰釉法”,用建阳当地的釉石为原料,以草木灰做为助熔剂。之所以采用“灰釉法”,为的是追求宋代建窑兔毫盏的最原始味道。在我国古代的釉药中,草木灰是构成釉药中的主要原料。
灰釉简介
在釉药配方中,全部或部分以天然草木灰作为原料制备的釉药,称之为“灰釉”。灰釉是最古老的釉种,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便开始用于烧制原始瓷器。自东汉、五代到北宋以前的这段时期,我国的青釉都是引入草木灰进行调制。
据宋代蒋祈所著的《陶记》一书,应是南宋以后,古代陶匠才使用石灰石烧炼植物灰,引入釉中,再将釉灰与釉石相调合为釉药,为“石灰碱釉”。“灰釉”从发明出来一直被历代陶瓷工匠们延续使用,至今景德镇还流传着一句行话:“无灰不成釉”。
宋代建窑兔毫釉的三个主要化学组分
小堂研制的最初依据是所测的宋代建盏的化学组成,通过不同草木灰的选取、配比,制备出与古代的接近釉药成分,再不断地尝试不同的烧制曲线和窑炉气氛,即希望烧出具有宋味的兔毫盏。
建阳当地的釉石粉和草木灰
施釉后的盏
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草木灰作为助熔剂呢?
与碱类矿石原料、化工原料等助熔剂最大的不同是,草木灰所含有的组分种类非常多,用其所调制而成的灰釉,烧成后釉面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润度,尤其是在还原气氛下。
底釉颜色
以所分享的试验小样为例,从盏心和盏外壁的积釉处可看出,我们底釉的颜色为“青黑色”,与其他多数建盏的”纯黑“底釉颜色具有非常很大的区别。尽管草木灰具有釉色的独特味道,但是组分变动非常大,即使是同一种树木也会由于所处的气候环境而有很大不同,因此用其配釉,只能依靠组分检测和反复的试验来判断。
釉层内的气泡
除了釉的配方之外,由于建盏的釉不是普通的色釉,而是先通过二氧化三铁分解产生气泡、气泡上浮带出富铁相、富铁相再冷却析晶产生兔毫的毫纹或油滴的斑点,因此对窑温和气氛的变化非常敏感,底釉的釉色、毫纹或油滴斑的色泽和斑点形状具有非常大的变化空间。这一点在宋代建窑遗址的残片体现最为彻底。
下面,小堂就与大家分享一下“一窑出万彩”的感受。
所分享釉方,在30个不同烧制方法下的釉面效果
其中典型的9个釉面
以上,便是小堂近大半年很少更新公众号文章的真正原因。所分享的小样口径略小了一点,毫纹还不能充分展现,过段时间烧个大的试试。
(本文为『把盏堂』原创。)